鲁迅逝世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575页(1077字)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在上海逝世。
宋庆龄从冯雪峰打的电话里得知噩耗后立即赶到鲁迅寓所瞻仰遗容,并与冯雪峰、许广平、周建人等商量治丧事宜,决定组成以宋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员会决定把鲁迅的丧事办成一个向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示威的群众运动。
宋庆龄打电话给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干事胡子婴:“鲁迅已经逝世了,鲁迅的丧事由救国会来办;而且要通过他的丧事来发动民众,搞成一个群众性的运动。”胡立即召集救国会干事会,拟出一个方案:(一)组织民众为鲁迅送殡,在棺材上覆盖一面“民族魂”大旗。(二)鲁迅遗体安放万国殡仪馆,让各界民众瞻仰遗容3天。(三)发动各界救国会和民众送挽联,这些挽联在送殡时作为仪仗。(四)送殡时唱悼歌,用《打回老家去》为曲,填上悼词。(五)安葬那天,由各界人士包括国际友人抬棺木。沈钧儒主持召集的救国会理事会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宋庆龄陪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万国殡仪馆选棺木,拿出数千金购买一具有玻璃窗口的棺木,使群众得以最后一次瞻仰鲁迅遗容;她找沈钧儒帮助向虹桥公墓买墓地;她在签复《立报》记者询问“对鲁迅先生底死的感想”及“对鲁迅先生身后问题的意见”时说:“鲁迅先生底死,是中国一种重大的损失。至于‘身后’问题,鲁迅先生生前既然为中国民族求解放而奋斗不懈,死后我们便得拿他这种精神去宣扬给全国的民众。纪念他的办法,则是把他的那种求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精神,扩大宣传到全世界去,而帮助完成他未完成的事迹和伟业。
”22日下午举行鲁迅安葬仪式。送殡的队伍足有1000米长。前面是一幅“鲁迅先生殡仪”的横额,跟着便是挽联队、花圈队、军乐队、挽歌队、巨幅遗像、灵车、家属、执绋者、徒步送殡者,最后是送殡的汽车。宋庆龄身穿黑色旗袍,臂上缠着黑纱,紧紧地扶着许广平,缓步行进。
出殡路线是经胶州路、爱文义路、静安寺路、大西路、中山路,折入虹桥路。一路上,送殡者循着军乐队的乐声,唱着悲壮的挽歌,高呼“鲁迅先生精神不死!”“纪念鲁迅先生,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纪念鲁迅先生,要打倒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纪念鲁迅先生,要努力民族解放斗争!”在万国公墓礼堂前举行鲁迅追悼会。
主席蔡元培以悲痛的语调致词;沈钧儒报告鲁迅生前事略;宋庆龄发表讲话,指出“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战士,我们要承继他战士的精神,继续他革命的任务!我们要遵着他的路,继续他打倒帝国主义,消灭一切汉奸,完成民族解放运动!”鲁迅的葬礼,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充分地表达了民众对鲁迅的无限景仰和崇敬,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