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14:1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102页(1486字)

一切气体的通称。

古希腊哲学的概念。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

作为一切气体的通称。

如:云气、空气、天气、气息、气味等自然现象。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概念。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一切物体最单纯的始基,空气具有冷和热的对立性质,热则形成火,冷则形成风、云和水、土、石等。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大气也是悬在空气中的一个球体,并用空气形成闪电、云、雨加以解释。赫拉克利特以“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古希腊罗哲学》第26页)说明其自发辩证法观点。

恩培多克勒认为,“气”是构成事物的元素之一,一切事物都是火、水、土、气组成的。

这就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就用“气”来说明地震形成的自然现象。

春秋初期,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说,但“气”生万物思想尚不明确。春秋末期,老子第一个把“气”作为物质的元素提出来,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二十四章)但认为“道”是宇宙本原。《管子》书中认为“道”就是“气”,已把“气”作为宇宙本原,成为哲学最高范畴。战国时期,庄子用“气”说明自然界,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气亦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气”是生物的基础。但宇宙本原仍坚持老子的道或我。《易传》则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的变化即规律。荀子集前人“气”说之大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意思是天地合气而生万物,阴阳二气交感而引起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气”是万物生成之本,是事物运动变化之源。

西汉董仲舒以为“气”受天的意志支配,而东汉王充则继荀子的“气”说,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非物则气”(《论衡·纪妖》),“无体则气”(《论衡·礼义》),并提出“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的元气说(见《元气》条)开辟了自然观的元气论。北宋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南宋朱熹主张“理先于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二)把“气”降到派生地位。明代王廷相认为“气,物之本也”(《太极辩》),“气者,造化之本”(《慎言·道体》)。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中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不仅认为“气”是宇宙本体,而且用“气”来说明宇宙的结构。在近代哲学中,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把西方的星云说、以太说与“气”说结合起来,说明宇宙本原和世界的变化。中国的“气”说,在历史上虽然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之别,但唯物论始终占主导地位,既或是唯心论者董仲舒、朱熹,也不能不用“气”来说明自然现象。

古希腊“气”说形成不久就被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代替,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自然观的“气”说,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无形”、“连续”、“阴阳”、“散聚”、“氤氲”等特点,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突破了原子论提出量子论、场论之后,中西方学者均认为中国的“气”说与量子论、场论有相通之处,从而引起对中国“气”说的深入探索和重新评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