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有无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36:01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260页(1205字)

有两种含义。

(1)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最早提出这对范畴。认为“有无相生”(《老子》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这里的“有”指具体事物,“无”指宇宙万物的本源“道”。《老子》有时也把房屋、车、器皿中的空虚部分叫做“无”。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无”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万物的根本或本原。“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天地》)“万物出乎无有。”(《庄子·庚桑楚》)强调有和无的统一性和相对性,“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魏晋时,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认为“无”(即道)是万物赖以产生的根据,“有”是有名有称的物。

二者比较,有形体的万物对于无形的本体(道)是第二性的。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老子》四十一章注)以裴頠为代表的玄学崇有派和以郭象为首的“独化”派认为“有”比“无”更根本,“无”不能生“有”。裴頠说:“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晋书·裴頠传》)认为“有”即“万有”,指各种各样的事物,否认作为万物存在根据的本体“无”。郭象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庄子·齐物沦注》)否认万物之上另有一个造物主,即“上知造物无物”。认为“无”是“有”的消失,“有”指具体的“存在物”(万有)和抽象的“存在”(有)。东晋葛洪用“有”“无”说明“形”“神”关系:“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抱朴子内篇·至理》)还认为宇宙本体“玄”(或“道”)是“有”“无”的统一:“论其无,则影响犹有有焉;论其有,则万物犹为无焉。”(《抱朴子内篇·畅玄》)北宋张载认为,有无只是气变化的不同形态。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有);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正蒙·太和》)否认绝对的虚无存在,“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观点,主张有无统一于气,“可见谓之有,不可见遂谓之无,其时动静有时而阴阳常在,有无无异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认为有无是相对而言的,否认有孤立存在的所谓“无”。

(2)道教丹经术语。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夫水银雄黄,烧之即飞,故言无也。黄白白银,烧之质在,乃曰有焉。”认为升华或液体变为蒸气为无。黄白白银烧之仍在固态为有。

固体溶入水中,则从有入无。将水蒸发余留固体则称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