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法家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18:4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545页(1318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着名哲学学派。

法家又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代表人物是管仲;后期法家主要是韩非。管仲(约生于公元前725年,约卒于公元前645年)名夷吾,人称管子,颍上人,系法家的奠基人。他曾任齐国宰相达40年,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

韩非(约生于公元前279年,卒于公元前233年),韩国公子,人称韩非子。管仲的思想集中在现存的《管子》中。

韩非着有《韩非子》。

法家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

管仲认为水、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地构成的。

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管子·水地》)。韩非改造了老聃的“道”,指出“道”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

法家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参验论。管仲认为人的耳目感觉的感性认识非常重要,同时理性认识也是认识的不可缺少的阶段。他说:“(人)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淑;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他尤其强调感性经验,他说:“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管子·九守》)还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韩非认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他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聪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韩非子·解老》)重视以实际功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他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

法家的方法论是朴素的辩证法。管仲认为“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商鞅等人把变的思想应用到改革社会政治制度。韩非是中国最早提出“矛盾之说”的哲学家。他还认为“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子·观行》)和“祸本生于有福”、“福本生于有祸”(《韩非子·解老》)。

法家的突出特点是讲法、术、势的政治观点和进化历史观。管仲强调任法,商鞅重法不重术,而讲“圣人不法古,不修(循)今。法古则后于时,修(循)今则塞于势。”(《商君书·开塞》)申不害重术不重法,慎到则重势。韩非认为前期法家的法、术、势“皆未尽也”,他把法、术、势结合起来,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子·定法》)他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的进化史观。

法家学派在先秦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们不仅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朴素辩证法,而且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式和巩固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法家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