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变构效应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20:3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558页(619字)

亦称“别构效应”。

是生物体代谢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过去是指生物体中某些具有一个以上亚基的蛋白质(酶),在不同的生理过程中,当其中一个亚基与小分子物质结合后,不仅该亚基的构象发生变化,而且其他亚基的构象也相继(序变形式)或同时(齐变形式)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蛋白质(酶)生物活性的现象。

认为这类蛋白质(酶)除具有与底物结合的活力部位外,还有可结合效应物(如激活剂及抑制剂)的变构部位(也叫调节部位),这两个部位处于不同的亚基上或同一亚基的不同部位上,效应物通过非共价键与变构部位某些基团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酶)的构象,并常伴有四级结构变化,可引起各亚基间结合的疏密,乃至聚合或解聚,使其生物活化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某些酶作用的最终产物,可与酶结合引起变构,使其活力下降,从而达到反馈抑制的效果;又如血红蛋白有4个亚基,当第一个亚基与氧结合后,产生变构效应,使其他亚基更易与氧结合;变构效应在调节基因转录方面也是重要的。

但是,近年来发现一些单体酶(只有一个亚基的酶)也具有类似的变构效应。这种酶可称为滞后酶或记忆性酶,它在开始游离形式时,是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的,并且这两种构象的互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当它与配基(底物或效应物)结合时,只有其中一种构象能与配基结合,被诱导成相应的第三种构象,而在释放产物时又必须变成开始结合配基结合时的构象状态,即它在释放产物后仍记得在结合配基时的构象状态。

上一篇:变化日新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