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职业教育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24:2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432页(1886字)

面向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或职业而实施的发展其能力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源远流长,人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人后,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在原始狩猎、生产中传授生产经验和技能。随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内部的分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职业,体力劳动过程中师徒关系和脑力劳动者的专门训练出现,广义的职业教育也就相应产生。人类发展到19世纪,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工艺由手工场操作进步到大机器生产,原先生产过程中的师徒关系性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专门传授生产经验和技能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德、美、英、日、法等率先建立起一批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事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由此与基础教育分离,成为学校教育的专门领域。二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受到各国重视。

第一,依法实施职业教育。美国先后通过具体的职业教育法案,增拨职业教育经费,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日本公布《产生教育振兴法》和《职业训练法》,规定就业的资格是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劳动省系统设立了大批与文部省系统并列的职业学校。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和《关于职业教育新规定的若干原则》,加强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

前苏联从50年代末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扩大职业教育和规模并提高其质量;70年代,前苏联政府又通过《关于进一步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决议》,进一步改进职业技术教育。法国政府于1956年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将自发的职业教育机构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同时大量给予资助,并颁布一系列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趋向合流。二战前的英国是实行双轨教育制度的国家,其中一轨便是专门的职业教育。

50年代以来,英国的双轨制痕迹日益淡化,但就职业教育而言,双轨制的淡化实质上乃是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职业教育主要由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和文法中学等合并而成的综合中学实施,扩大了职业教育范围,并使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有了进一步接受高层次职业训练的条件。

韩国60年代制定《高教五年重建计划》和《产业教育振兴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来西亚将初中改为综合制,普通高中分为职业科与普通科,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世界各国通过50~70年代的努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综观各国职业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其有下列共同特征:(1)内容的多样化。早期职业教育主要是传授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且囿于制造业。80年代以来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向远比以往宽阔得多,几乎可以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到管理、家政和教育自身的职业训练,从经验和技能传授到理论知识和创造力及品德、个性培养,无所不包。

职业教育的普通化和基础教育和职业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2)层次的多样化,早期的职业教育通常特指中等以下的职工培训,现今的职业教育已融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及终身教育系统,各国无不设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专门学院,大学专门系科也实际地承担着职业教育任务。(3)办学的多样化。早期的职业教育是师徒制,当代职业教育则是改进了的师徒制(北欧一些国家等)、企业与学校联合办职业教育(日本、德国、美国等)、独立的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世界各国均有)、企业内部职业教育、民间团体职业教育机构和私立营利性职业教育公司等并存。

(4)职业教育制度化。美、德、日、英、法及北欧一些国家率先制定职业教育法规,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秘鲁等国家紧随其后,纷纷制定职业教育法规,明确职教性质、任务、地位、权利和经费,完善职教结构,沟通职教与普通及高等教育的学制渠道,使职教成为学制中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兴办职教,还有着共同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1)科技革命迅速改变着生产、管理、服务以及社会生活,各国均面临各种层次、类型技术人员需要量增大和素质要求提高的挑战;(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昭告各国决策者,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职教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较为即时;(3)愈来愈多的国家实施9年以上的普及教育,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愈来愈多,而中等教育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升入大学,另一部分人的就业便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兴办职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