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教育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4:51: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235页(486字)

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是在结构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代表作是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结构主义认为,儿童的智力不是心理的官能,也不是简单的联想,而是一种认识结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儿童通过各种主动的活动,通过主体的相互作用发展其认识结构。

由此,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第一要让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通过掌握结构学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便能使知识不断扩大和加深。第二要从儿童的早期开始教育,认为“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在智力上可靠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第三认为“发现法”是教学的主要方法。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发现认识事物,产生自信感。

第四,认为教学的过程应成为促进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结构主义教育强调发现学习,强调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其思想在美国国内外一产生着强烈的影响。但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并没有切实解决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质量问题,所以在其思想指导下的美国60年代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