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伦理大辞典

张君劢

书籍:中国伦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8 23:56:2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大辞典》第381页(1717字)

【生卒】:1887—1969

【介绍】:

中国现代着名思想家

原名嘉森,号立斋。江苏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1902年考中秀才。1903年先后进入上海震旦学院和南京高等学堂学习。

不到一年,因签名参加抗俄义勇军被强令退学。1906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

在此期间,深受梁启超的影响,经常为《新民丛报》撰稿。1907年,成为梁启超等组织的旨在鼓吹立宪的“新闻社”的主要骨干。

1909年负责创办了《宪政新志》杂志。

1910年毕业回国,参加清政府鉴定留学生的考试,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在政治上继续追随梁启超。1913年留学柏林大学。

1915年底回国,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1917~1918年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18年末随梁启超游历欧洲。

1920年1月,梁启超等人回国后,张君劢便往德国从事R.C.奥依肯(旧译倭铿),攻读哲学,并向柏格森学习。

1922年1月回国。

20年代,张君劢曾任上海国立自治学院院长。

1927年后,与青年党头目李璜合办《新路》杂志,撰写《苏俄评论》等反苏反共文章。30年代,曾先后任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1938年,经蒋介石授意,发表《致毛泽东先生的公开信》,要求取消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40年代,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资助下,与陈布雷等在云南创办民族文化学院,并任院长1949年11月,他以讲学为名,由澳门流亡到印度、印尼、澳大利亚等国,讲授孔孟哲学。1951年到美国,撰写《理学的发展》,极力宣扬宋明理学,自称“20世纪之新儒家”。1958年,与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联合发表《中国文化宣言》。

1969年病逝于美国旧金山。

张君劢的主要伦理学论文收集在《人生观论战》、《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国立之道》等书中。

张君劢的哲学是柏格森、奥依肯思想和理学的混合物。

在伦理学上,他试图揉和传统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

在二三十年代“科玄论战”中,他曾主张人生观的相对性,认为人生观的中心点是“我”,没有客观标准;人生观问题的解决只有返求于己,而不能以他人所理解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40年代中期以后,他积极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他认为,自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人中国后,在“智识与道德”两个方面,中国事实上已完全向西方投降了。就道德而言,在中国传统里,“个人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观念从未普及于人心。

在君为臣纲的约束下,“百姓的人权、百姓的权利,无法发挥”(《文化交替时期由传统到新观点》);在父为子纲的压迫下,“个人的权利,个人的独立地位,无法表现”(同前)。因而,人们都希望有一种解放。

所谓解放,就是要把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的独立地位确立起来,使个人能享受他应得的权利。“五四”的目标就是要达成这种解放,扫除旧的腐败道德。

因而,“五四”以来,人们在思想意识上所想望的都是现代的政体,现代的家庭,现代的职业。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人们在心理上、行动上仍然沿袭旧日的老习惯。

他们既想享受现代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又仍然保持封建社会的心理。

这是一个极大的予盾。它可能把中国引向“断潢绝境、危险的前途去”(《新道德之基础》)。因此,必须在整理、保存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道德。

这种新道德的基础就是个人主义。所谓个人主义,就是说每个人应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求职业,自己求有所发明,然后再讲自己的享受。

既不依赖家庭,更不依赖团体,不拿自己的事情麻烦他人,请求他人。自己对自己负责,发挥其能力,行使其权利。具体来说,第一,个人主义的发展,是要先把人当人看,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和社会角色是什么,都要承认他的人格;第二,在自由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第三,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为界限;第四,独立精神;第五,俭约的习惯;第六,自己负责。总之,在张君劢看来,现代中国面临的任务不再是打倒“三纲五常”之类的旧道德,而是如何建立个人主义的新道德。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上一篇:张秀眉 下一篇:中国伦理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