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黑格尔辞典

席勒

书籍:黑格尔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6 14:51:3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吉林人民出版社《黑格尔辞典》第625页(4097字)

【生卒】:1759—1805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戏剧家和人。

黑格尔认为:

①席勒爱作哲理思考,认为只有借助于哲学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美的性质和概念。

席勒是“一位心灵深湛而同时又爱作哲理思考的人”,他“早就走在狭义哲学之前,凭他的艺术感,要求而且阐明了整体与和解的原则,用它来反对那些永无止境的抽象的思考,反对那种为职责而职责的号召,反对把自然与现实、感觉与情感看作只是一种局限和敌对因素的那种抽象的理解。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席勒在他的美学研究里不只是谨守艺术和艺术的兴趣而不顾它们与专业哲学的关系,而是拿哲学原则来衡量他对艺术美的兴趣。

只有从哲学原则出发,而且借助于哲学原则,他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美的性质和概念”。席勒在他创作生活的某个时期“在思想上下过很多的功夫”;在他的许多诗里,“有意地进行抽象思考甚至表现出他对哲学概念的兴趣”。

他曾因而遭到非难,然而这正是“这位具有崇高心灵和深湛情思的诗人的荣誉”(美一·76·-77)。席勒曾用诗的形式表述了主宰世界的“最高的本质”,即“精神王国”(“绝对精神”)及其辩证矛盾(参见现下·275)。

他曾用动人的笔调,强烈的情绪描绘了“理性的理想、善的理想、真的理想”(历·75)。

席勒“在艺术美的理念中,在思想与感觉表象的具体统一中寻得一摆脱割裂了的知性之抽象的出路”(小逻·144)。

②席勒对“天才时代”关于艺术创作单靠天才和灵感的思潮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人认为艺术作品单靠天才和灵感,而无需自觉的活动,这种看法在德国流行于所倡“天才时代”,这个时代是“由歌德的早期诗篇开始而后由席勒的作品推波助澜的。

这两位诗人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抛开了过去制造的一切规则,故意破坏那些规则,一切都重新开始,而成绩却远远超过了旁人”(美一·34-35)。

③席勒探讨人类精神深处,证明美是一种自由的整体。

与歌德重视艺术的自然方面不同,“席勒所专心探讨的是人类精神的深处”,他“反对过去纯靠知性对意志和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他证明了美是一种自由的整体”(理13·90)。他写了一系列着作,发挥对艺术本质的真知卓见,特别是他的《美感教育书简》。

他的出发点是:“每一个人都有本领去实现理想的人性”,去实现人的普遍理性。“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精神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精神性原译作心灵性)。“美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而在女性的性格中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艺术的原则与本质”,席勒“把这种统一看作理念本身,认为它是认识的原则,也是存在的原则”(美-·77-78)。

④席勒看到了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使外在事物还原到精神性的事物,成为精神的表现,从而使理想的主体达到静穆的和悦境界。

“席勒在他的《理想与生活》那首诗里拿‘寂静的阴影世界的美’来和现实世界及其痛苦和斗争相对照。这种阴影世界就是理想”。

这理想“尽管出现于感性世界及其自然形状里,它同时却能还原到它本身并且把这外在世界也纳入到它本身里”。而“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精神性的东西,因而使外在现象符合精神,成为精神的显示”(理13·206,参见美一·201)。席勒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席勒的名言“生活是严肃的,艺术却是和悦的”,意思就是“否定一切个别事物”,把“有限领域与有限意图中的一切困苦、急怒和旨趣”都看成“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使理想“肯定地还原到自己”,从而使理想“具有和悦和静穆的气象”(美一·202)。

“冬烘学究们往往拿这句话开玩笑,以为一般的艺术,特别是席勒自己的诗,都是严肃的,事实上理想的艺术都不排斥严肃。但是就在这种严肃里,和悦还是基本的性格”(美一·202)。

⑤席勒由于对基督教世界持对抗态度,而对古典时代文化的衰亡感到惋惜。“席勒的《希腊的神们》那首诗就是以这种心情为内容”的(美二·257)。他看到基督教在发展到启蒙运动时,知性占了统治地位,他“感到知性不能满足理性、想象和热情的需要,于是他就对一般艺术,特别是对希腊古典艺术及其神们和世界观,怀着衷心的留恋。上面提到的那首诗就是由对当时思想抽象起反感而回到留恋古典艺术时的心情所产生的。

……他首先赞扬希腊的世界观,因为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全是生气灌注的,充满神的。接着他转到现代以及它对自然规律的散文式的理解和人对神的态度”(美二·258,“知性”原译作“知解力”,下同)。

“在席勒的诗里,我们看到希腊幻想与近代启蒙运动的知性的抽象产品之间的矛盾对立”(美二·260)。

⑥席勒在早年诗歌中意图在近代现实情况下“恢复已经丧失的艺术形象的独立自足性”。

黑格尔对此“表示赞赏”。

黑格尔指出,席勒在他的早年作品中是“通过反抗整个市民社会本身”来实现这种意图的(美一·248,参见美三下·320)。席勒“在严肃勇敢的思想品质方面”所表现的“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可以与克洛普斯托克比美,不过,“和克洛普斯托克不同,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是范围更广泛,言义更深刻的诗人”(美三下·240)。

⑦席勒和莎士比亚一样爱用隐喻。

“席勒在散文诗里也用上富丽的词藻和隐喻,因为他力求不用哲学语言而能把深奥道理说出来,使人勿凭想象去掌握,他做到了用具体现实生活的语言来表达理性思辨”(美二·132-133)。

⑧席勒最擅长民歌体的诗,大部份诗具有抒情诗的特点。

席勒是近代德国最擅长民歌体的诗人之一,此外还有毕尔格和歌德。

毕尔格的特点是亲切纯朴;歌德的特点是来源于爽朗心灵的晶亮透明;“席勒的特点主要是主题思想所引起的雄伟崇高的情感虽同,而事迹的形式,表现方式却仍是抒情的,便于在群众心中引起同情共鸣”(美三下·195)。

席勒的大部分诗都具有抒情诗的特点。抒情诗的真正源泉是主体的内心生活,这种内心生活“也可以提高到高瞻远瞩的精神境界,深广化到包罗万象的思想。席勒的大部分诗就有这种情况,激发这位诗人心胸的是伟大的理性的东西,但是他并不用颂体诗的方式去歌唱宗教的或实体性的对象,也不象即兴诗的作者那样借助外在事件的推动力,而是从心灵出发,心灵的最高旨趣才是他的人生理想,美的理想,才是人类的不朽的公理和思想”(美三下·200)。

抒情诗曾经以表现方式为特征。而“在近代德国人中间突出地显示出这个特征的是席勒”。他的大多数抒情诗,例如《恬退》,《理想》,《阴魂的国土》,《艺术家》,《理想和生活》等等既不是本来意义的歌,也不是古代人所理解的颂体诗,书信体诗,十四行体诗,或挽歌体诗;它们和这一切都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

它们的特点主要在于内容具有宏伟的基本思想,诗人既没有为这种内容弄得神魂颠倒,像古代酒神颂歌所表现的那样,也没有受激昂情绪的压迫和他的伟大的对象进行搏斗,而是始终是这种内容的绝对主宰,从各方面把它充分展现出来,显出他所特有的诗的思索,昂扬的情感和全面的观察,以及他在运用意像高华而音调铿锵的词藻和既简单而又动听的节奏和韵方面所显出的惊人的魄力。这些宏伟思想和基本旨趣是席勒毕生献身来宣扬的,所以显得是他的精神中最珍贵的财富。

但是他并不是独自微吟或是像歌德那样在社交场合歌诵,而是像一位歌手,把胸中蕴藏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意蕴传达给一群聚会在一起的最杰出的人物。他的歌调的声音就像洪钟”(美三下·227)。

⑨席勒在戏剧里喜欢流露情致,把他的灵魂摆进去。

在情致方面歌德比较含蓄,席勒却“喜欢尽量流露他的情致,用明晰活泼的词句把它揭示出来”(美一·299)。席勒在表达情致时,把他的整个伟大灵魂“摆进去”,能对事物的本质“体验入微”,“而且能尽量用丰富而和谐的语言自由地光彩焕发地把事物本质的深微处表现出来”(美一·368)。

⑩席勒重视戏剧对听众的关系。

剧本应为坐在台前的听众而写,但德国从梯克时代(18世纪90年代)以来则兴起一种不顾听众,对听众采取鄙视态度的风尚,“故意不去掌握他们的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和心情”,“说席勒为着讨好群众,才弹出真正德国人的调子”。然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戏剧作品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它本身要有生气,才能博得它的民族的赞许”(美三下·262)。

⑾席勒的戏剧重视表情的姿势,而不用面具和音乐伴奏。

“席勒的诗歌本来不是为配乐而写的,谱成乐曲就显得很笨重不合适”(美三上·343)。

而且席勒把古人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改由演员用姿势来表达,“例如席勒的《华伦斯坦》的水场部分”。在这里,诗人是要把角色的心情“留给演员用表情的姿势去表达”(美三下·277-278)。

上一篇:神学 下一篇:黑格尔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