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产量平衡同经济结构的关系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2:40:48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32页(793字)

社会产量平衡,通常指由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形成的社会总需求同国民收入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组合方式。社会产量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出现普遍的供不应求状况,从而导致物资紧张、物价上涨,造成经济发展过热的局面。相反,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会造成普遍供过于求的状况,从而导致商品积压,开工不足,阻碍企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要保持社会产量平衡,不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和供给在价值上要平衡,而且需求配置的结构与供给的结构也要平衡。没有结构的平衡,仅有价值的平衡,不可能真正保持社会产量平衡。

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就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完全通过计划调节进行,结果很难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长期存在着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不协调,交通、能源、通讯紧张,并导致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经济结构的主体是产业结构及其所决定的产品结构。因此它决定总供给结构。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和生产,资本可以自由转移。一旦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资本的流向就会自动调节。

但是,完全的市场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以比较自觉的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结构平衡,从而为社会产量平衡创造条件。总之,社会产量平衡,同经济结构平衡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产量失衡,不仅是总量失衡,也是结构失衡。因此,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保证社会产量平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