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2:51:2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57页(1099字)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

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重基建轻生产、高积累低效率的道路,忽视了人民的需要,热衷于大搞基本建设,在基本建设中盲目上新项目,片面强调扩大重工业的建设规模,忽视消费品工业的建设,忽视居民住宅和城市其他公用设施的建设,各项建设之间又互不衔接,甚至搞了一大批不具备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工程,搞了一大批已经属于长线的加工工业,从而占用了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拖长建设周期,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对于已经建设起来的老企业则没有大力去经营管理好,不注意它们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长期陷于高消耗、低质量,产品性能长年如一日的落后状态。同时,在生产上追求产值,不注意市场需要,产销脱节,造成大量积压。这是一条靠紧缩人民消费、保持过高积累率来维持的建设路子,结果是,表面上看,生产的增长速度并不慢,但是真正创造的社会财富很少,经济效益很差,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指导思想,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改革开放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要走出一条速度可能不那么高,但是经济效益好,社会财富会增加得多,人民得到的实惠也多的经济建设新路子。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要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的核心在于,围绕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较高的速度,使人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并不是一定向着同一方向运动的,它们可以形成多种组合关系。一般地讲,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少,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就好,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但也可能出现经济发展速度很高,而劳动消耗很大,劳动占用很多、经济效益极低的情况。我们要努力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一致。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的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国民经济建设新路子与过去的老路子相比,它可以节约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

看一个国家的贫富,不仅要看它的产品数量,而且要看它的物质消耗、产品质量和是否适销对路。

所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