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4:38:52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511页(4544字)

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个讲话于8月31日政治局讨论通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并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日益突出。实践证明,“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前进阵地。现在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这篇讲话尖锐地剖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标和方向、原则和方针等。中共“十三大”将这篇讲话确定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这个讲话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是改善领导制度的第一步;第二部分,说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说明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必须进行改革。第四部分,讲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

第五部分,讲述了改革同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其主要内容为:(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关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一方向和目标,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这一国家的主人。

我们的政治体制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但是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着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病,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实际上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充分,人民参政的机制不完善,权力机构内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不健全等。同时,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我们把民主只看作手段,不看作目的,没有把人民民主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在实践中也没有把民主建设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造成了很大的失误。为了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达到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必须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1)修改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这包括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证各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力;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等等。(2)中央设立顾问委员会,与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合起来,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指导、监督和顾问作用。

(3)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使政府工作和党的领导都得到加强。(4)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并加以推广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有权对本单位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作出决定,有权向上级建议罢免本单位的不称职的行政领导人员,并且逐步实行选举适当范围的领导人”。(5)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

(二)采取从上看和从下看相结合的办法,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组织上的保证。

邓小平指出,目前“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和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他指出,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十年动乱期间,干部工作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现在各级领导干部普遍老化的状况。“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所谓德,最主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必须“采取从上看和从下看互相结合的办法”,这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从上看”,就是组织部门和领导对中青年同志从各方面进行考查、考核;所谓“从下看”,就是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过去,有些领导人在选拔干部时偏重于“从上看”,“只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一点人,总在原来的一些人中打圈子,不会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局限于“从上看”,往往会在选拔干部时出现偏差,而且也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我们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否做到这一点,群众有切身的体验,是清楚的。

因此,采取“从下看”的方法,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中青年同志的政治面貌和文化水平,而且容易发现更多的人才。邓小平指出:“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三)铲除官僚主义等弊病,加强群众监督。

邓小平在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的同时,具体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产生的各种弊端及其严重危害。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大弊病。它的主要表现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不讲效率,以至官气十足、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等。

邓小平指出。

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在于我们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在于我们使用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总之,在于我们的领导制度。

官僚主义现象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还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经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必须从根本上即改革领导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另一弊端。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中,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家长制作风这一陈旧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中也有所反映。

这一弊端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导致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

干部特权现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大弊端。邓小平指出,“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肃清;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加之十年动乱的破坏,当前仍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上述各种弊端的严重危害,就在于使我们党、我们的干部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包括党外群众和党内的群众),妨碍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挥。对此,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消除这些弊端,最主要的是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措施。

在改革中,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加强群众监督制度。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二是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实现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组织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下级服从上级,说的是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者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地服从、“尽忠”。干部特殊化现象,也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四)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邓小平指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的各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同时,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还表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邓小平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对待这一任务,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方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邓小平特别强调,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为了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做贡献。因此,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打击反革命分子、破坏反动制度有着原则上的根本不同。

“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迫切的任务是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这篇讲话是指导我们搞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政治体制改革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987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6周年,为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重新播发和刊载了这篇文章,它对后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