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4:41: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531页(2594字)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会见中日第二次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背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期,我们曾把社会主义误认为是生产关系的纯而又纯,“一大二公”,曾把社会主义与贫穷联系起来,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走着一条十分曲折而又坎坷的道路,以至在“文革”期间滑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歧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彻底清算了“文革”的错误,而且开始纠正自1957年以来形成并发展的“左”的指导思想。

通过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找到了“左”的思想在认识上的根源,即犯了把社会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同时,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又迫切地要求党及时回答这一重大的理论课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它的提出,不仅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而且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人们纷纷猜测着: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含义及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它的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团时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作了阐述。

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旧社会存在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和中国统一问题。中国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国民党搞了20几年的资本主义,中国不但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始终处于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而建国后正是因为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才结束了旧中国留下的通货膨胀、贫困落后和混乱不堪的局面。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切合中国实际的道路,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揭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二是使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点。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原理。谈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我们过去的认识是不够的,注重对生产关系的不断变更,而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甚至曾把社会主义与贫穷挂钩。

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处于落后行列的中国,发展生产力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邓小平强调指出:在我国,要使生产力发展起来,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这样,再过20年、30年,我们的生产力就会发展起来。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怎么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四,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第五,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

谈话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必须对外开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那时闭关自守,我们在建国后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闭关自守,从而带来了一些困难。“关起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对国外;一种是指对国内,即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得快一些,就必须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对内搞活是从农村开始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有80%的人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几年来在农村实行的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的人口的积极性,充分证明了这个政策的正确性。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已经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将会发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窗口作用。

针对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会冲击社会主义的种种担心,邓小平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资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这同我们借此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相比,毕竟要小得多。第五,充分肯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针对一些人的疑虑指出,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条道路我们走了五年半。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当然,我们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但是,只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蓝图,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三大所制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十三届七中全会所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12条原则以及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讲话中阐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特征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则是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根除了1957年以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左”的错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面作了正本清源,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原则的确立,奠定了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其中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论述,与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一起构成了其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以及对他的科学阐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