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09:48: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154页(552字)

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它由认知、情感和意向等3个要素构成:认知是指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意向是指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般来讲,态度中的3个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比如,某领导看到某职工工作勤快、努力,表现一向很好,他就会觉得此职工不错,并且喜欢他,愿意接近他,还把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办。态度主要表现出以下特性:1.社会性。

任何人的态度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地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反过来它又影响人的交往和社会生活。2.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对象的,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3.稳定性。态度形成以后,将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不轻易地改变,并且有些态度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4.间接性。

亦称内在性,态度是不能直观把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5.系统性。

个体所具有的所有各种态度之间是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的,可从一种推知另一种。6.价值是态度的基础。

人们对某个事物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于人有哪种意义以及意义的大小。态度对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判断,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也帮助个体决定加入何种群体、选择何种工作以及坚持怎样的生活信念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