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教育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1:10:5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415页(660字)

亦称“实质训练”“实质陶冶”,与“形式教育”相对而言。

主张教学应该追求实质性的目的,通过“实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将来从事各种工商职业活动做准备,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也要据此目的进行。实质教育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针对形式教育只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重视传授给学生有用知识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欧洲18世纪就出现了实科学校。

1859年,英国思想家斯宾塞在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阐明其实质教育思想,至此,实质教育派理论开始形成。

该派认为,人的心灵在初生时是一无所有的,心灵的官能并不是现成存在的,它的建设有赖于作为经验产物的各种观念。因此,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提供反映外界事物的内容,使之产生观念以充实心灵。

应该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程序及其本身的实用价值,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至于智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得以发展,无需进行特殊训练,因为“凡是指导行为(指各种活动)方面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获得,必然包含一种心理训练的作用”(斯宾塞《教育论》)。实质教育在19世纪中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欧美中小学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实质教育同形式教育一样,作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教学论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任务、内容方面的某些问题做了研究和论证,但都有其片面性。现代教学论认为,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是互为条件的统一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