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1:11:2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417页(833字)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发展身心,形成能力和品德的过程。

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都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孔子提出了“学——思——行”的教学过程。

荀子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主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与行的统一,把学习看做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

《中庸》中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儒家思想对学习过程认识的概括。

欧洲的教育家对教学过程也有不同认识。捷克的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理论依据,认为教学过程是从观察到理解、记忆的过程。德国的赫尔巴特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运动,教学是使学生新旧观念联系并系统化的过程。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要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学习的中心,并使之不断改造并增大意义。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真实的经验情境的设置;确定问题的性质;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推理解决的办法;检验方法是否有效。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凯洛夫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提出教学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促进其智力和道德品质发展的过程,并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形成概念——巩固——形成技能——适用等基本阶段。目前,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规律:1.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认识过程。2.是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4.教育性规律。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