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1:11:2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418页(817字)

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一般说来,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最早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专着是美国乔伊斯、韦尔合着的《教学模式》(1972)。

他们把教学模式按其功能和方法论基础区分为信息、个性、交往和行为四类。

目前,中国教学理论界有人把教学模式分为这样几类: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这其中又有许多具体模式和变式,呈现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是重视书本知识和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班级授课;它的一般进程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新教材、巩固新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成果。这类教学模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乌申斯基等。2.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指导原则是杜威的“从做中学”,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的发挥。这种模型在“设计教学法”中体现得最为完全。

它要求学校在学生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情境、研究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以控制学习过程为中心的程序教学模式。

其特点在于谋求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学的个别化和可控性;强调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与反馈。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4.强调内容结构,以发现式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既定的教材要反映最新科学成果,教学内容结构化;另一方面又反对把现成结论教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自己发现结论和规律;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德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范例教学”也属此类。教学模式是某一种教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形式,它需要不断变通、转换,以适应教学进程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发展。同时,每一种教学模式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单一化、绝对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