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71页(964字)
【生卒】:181—234
【介绍】:
字孔明。
三国时期的兵学家,蜀国丞相。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父母早亡,幼随叔父至荆州,后躬耕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一说河南南阳),究心于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屯兵新野(今属河南)的刘备筹划了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等待时机进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并从此辅佐刘备,统军征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击败刘备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
他同周瑜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于赤壁大败曹军。十九年,领张飞、赵云部溯江夺取江州(今四川重庆)、江阳(今四川泸州)等地,进而攻下成都,为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业。
蜀章武三年(223),刘备因兵败夷陵而忧愤病死,他辅佐后主刘禅,重新与东吴修好。蜀建兴三年(225)进兵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采取心战重于兵战的方略,平定当地动乱。
后在祁山与魏军进行长达七年之久的多次攻战,终因国力弱小,功绩不显,自己亦积劳成积,卒于军中。他长于治军,明赏严罚,用兵谨慎,富于谋略。史传记载有文集二十四篇,今多亡佚,传世者多收入中华书局辑校的《诸葛亮集》中。但旧题其着之《将苑》、《便宜十六策》等兵书,恐系后人伪托。
思想上,集儒、法、道于一身。首先,他勤于王业、忠于君主,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兵要》)故能“奉命于危难之间”,多次出兵攻魏,与曹操争雄。其次,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齐,上下有节。
为治之要,于斯而着。”(《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要求一切人都受法律的约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最后,在人生观和处世接物上则倾向于道家,提倡“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还主张道家倡导的绝情去欲,以屈求伸,“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诫外生书》儒家的忠,法家的法,道家的无欲,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三国志》卷35有传。着作有《诸葛亮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卷58、59有其着作辑本。(刘庆、何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