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运动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1:2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53页(596字)

又名宋派,是活动于清末的诗歌流派。

乾隆、嘉庆年间,翁方纲等人为了纠正明代前后七子一味复古,鄙薄宋诗的弊病,提倡以学为诗,企图扩大宋诗的影响。其后在道光、咸丰年间,经程恩泽、祁嶲藻这些显赫的官僚和有名的汉学家倡导,才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宋诗运动。

他们把摹仿的对象由“诗必盛唐”改为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并进而学习杜、韩等唐宋名家,打破分唐分宋的界限。强调做诗一要“性情”,二要“学问”。

何绍基就说:“作诗文必须胸有积轴,气味始能深厚,然亦须读书。”(《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郑珍也说:“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普遍重视以学为诗,自成一种风气。

但他们的作品一般也都是官场应酬、山水景物,以及抒发封建士大夫个人情怀之作,远离现实,思想保守,走上了新的拟古主义的道路。

程恩泽的门生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都是宋诗运动的重要诗人,奠定了宋诗运动发展的基础。

同治、光绪年间,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衍等人又继承宋诗运动的理论,发展而为“同光体”,推崇宋诗,溯源唐人论诗之旨,主张“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陈衍《近代诗钞序》),使宋诗运动得以流传,成为清末民初与“新派诗”和南社诗歌相对立的保守诗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