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1:1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52页(878字)

流行于清代中叶至晚清的词学流派。

由江苏常州人张惠言、张琦兄弟等人所开创而得名。嘉、道年间,由于浙派词尊崇南宋词的修辞,逐渐陷入偏重技巧的弊病,内容明显流入枯寂。张惠言等人为了纠正浙派之弊,主张改宗北宋,推尊周邦彦和秦观,重视内容的意趣。与张氏兄弟同乡的黄景仁、恽敬、李兆洛、陆继辂等人起而响应,于是常州派兴起,成为晚清统治词坛的唯一词派。

论词主张,在张惠言所辑的《词选》自序中云:“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

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强调作词要“意内言外”,寓意深刻,重视性情和词的“美刺”作用。因而要求运用风骚中的比兴手法。其后,周济由比兴而发展为“寄托”,反对浙派词的寄兴不高,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要求词要善于比喻,有所寄托,才能“入”于自然高妙之境。

但又主张不专以寄托为能事,要求寓意若有若无,能启示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谓之“出”。发展了常州派的理论,扩大了常州派的影响。清末民初,号称四大词人的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叔问,以及冯煦、徐珂、邵瑞彭等人,继承常州派的理论而发扬光大。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是常州派词论的终结。主张作词要贵“沉郁”,要有“重、拙、大”三要。要突出比兴,讲求寄托和词的特性。

要以寓意为主,而又有温柔含蓄的情感,沉郁夸大的风格,隽永的情趣。排斥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并否定“赋”这种手法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狭隘见解。

他们的作品内容比较隐晦,往往在拟古中寻求微言大义,不免穿凿附会。

常州派在词集的整理上,如王鹏运校勘的《四印斋所刻词》、《四印斋宋元三十家词》和朱祖谋的《疆村丛书》等,以搜辑之勤,校勘之精,探讨之深,贡献较大。造成晚清词的一度繁荣,故有词的“中兴”之说。

上一篇:浙西词派 下一篇:宋诗运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