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词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1:1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50页(951字)

清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嘉兴县)人。浙派词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都善为词,与彝尊号浙西六家。

朱彝尊曾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代表了他们论词的观点,又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康熙乾隆年间,由于清政府的高压和笼络手段,一些封建知识分子开始讴歌“太平盛世”,浙派词作和词论就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朱彝尊说:“词则宜于宴喜逸乐,以歌颂太平。”(《紫云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

“曩时兵戈未息,士之栖于山泽者,见之吟卷,每多幽忧凄戾之音,海内言者称焉;今则兵戈尽偃,又得君抚循而煦育之,诵其乐章,有歌咏太平之乐。孰谓之可偏废乎?”(同上)为了说明词是宜于歌颂“太平”的,他还论证说:韩愈所说的“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对于诗来说是符合实际的,因此,诗越是处于“兵戈俶扰流离琐尾”之时,就越容易写好。“词或不然,大都欢愉之词,工者十九,而言愁者十一焉耳”(《紫云词序》)其实这是为他“歌颂太平”提供根据罢了。

浙派词是以姜夔为宗的,所谓“词莫善于姜夔”(朱彝尊《黑蝶斋诗余序》)。汪森在《词综序》中说:“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

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理,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言情者或失之伉”,则是指苏、辛一派的词。汪森在这里,实际上把姜夔看做西蜀、南唐以来词的发展的高峰,而完全无视苏、辛在词的发展上的重要开拓和贡献。

朱彝尊在推尊姜夔的同时,还表示厌弃辛弃疾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词。这种偏见表现了他们重格律、重醇雅、清空的形式主义倾向。

在内容和形式上,这种词论对当时和以后都发生了消极影响。

浙派词人曾致力于提高词在文坛的地位。

汪森反对自宋以来把词称之为“诗余”和“诗降为词”的看法,但并没有提出多少有力的论据。

在具体的艺术问题上,浙派词人有某些可取的论点。朱彝尊主张词要“吟咏性情”,反对模拟,反对格调至上,批判了明以来的拟古风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