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炫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06页(971字)
【生卒】:生卒年不详
【介绍】:
隋经学家。
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人。少以聪敏见称,与刘焯结盟为友,一同向刘轨思学《诗》,向郭懋当学《左传》,向熊安生学《礼》,但都未完成学业。后在藏书家刘智海处闭门读书十年,遂以儒学知名,时人并称为“二刘”。“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隋书·刘炫传》)刘炫聪明博学,史书载其“眸子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默识,莫与为俦。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同上)他自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13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
”(同上)即儒学经典无所不精,儒家事业无所不能。开皇(581-600)中,他奉敕同修国史、天文律历,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但未得官职。趁牛弘奏请购求天下遗逸图书之机,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百馀卷,骗取赏金。
事发后,经赦免死,被除名归家,“以教授为务”。后与诸儒修定《五礼》,授旅骑尉。开皇二十年(600)上表反对废除国子四门及州县学校,情理甚切,但未被采纳。
炀帝时,参与修律令,旋任太学博士。一年后,因品行卑劣被罢官回乡。
因隋末天下大乱,教书无门,生计断绝,饥饿无所依,68岁时因冻饿而死。门人谥之为“宣德先生”。隋代儒学外受佛道排挤,内部派系纷争,经义紊乱烦琐,儒家地位低下,儒者多鄙俗之人。刘炫虽一代通儒,也未能免。
他不仅相信《尚书孔氏传》(即《尚书·孔安国注》)之类伪书,且见利忘义伪造儒学经籍,制造混乱以牟利。但他的学术思想中“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同上)等政治见解,体现了正宗儒学清明宽厚的传统。他长期从事教学着述工作,对隋代儒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提出的《春秋》规过之论,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撰有《论语述议》10卷、《春秋攻昧》10卷、《五经正名》12卷、《孝经述议》5卷、《春秋述议》40卷、《尚书述议》20卷、《毛诗述议》40卷、《注诗序》1卷、《算术》1卷等,已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