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37页(1028字)
【生卒】:1009—1059
【介绍】: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两次应试不第,平生以教授为业,创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李觏在哲学上坚持气本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在天地形成以前,只存在由气构成的太极,太极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统一体,阴阳二气的会合产生出五行万物。他说:“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此理甚明白。”(《删定易图序论·论一》)气为万物的元始,万物在气的作用下,孕育、萌发、成长、壮大。
他反对传统的“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的迷信观念,认为五行“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用之得其宜,则虽相克而吉;用之失其宜,则虽相生而凶”。(《删定易图序论·论六》)用之得宜与失宜是判断吉凶的标准,与五行相生、相克无关。
他着重实用效果,强调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限度,指出离开了具体的条件,事物就不能转化;超过了一定限度,事物的性质就发生变化。事物相生、相克都能够为人类社会服务,实质在于不违背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他主张“事以时变”、“因时立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有利时机。李觏的气本论和发展观,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的性质。
李觏还是个无神论者,他反对佛教、道教,批判神仙方术、巫医卜相、鬼神迷信、图谶五行的观点,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李觏以“无地而责耕,犹徒手使战”为论据,在《平土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把《周礼》中所描绘的井田制经过美化,再以均田方案的形式构筑了一幅社会蓝图。在这个社会中,有天子、公卿,且天子拥有“王畿”,公卿大夫又各有采邑。
据此有人认为,李觏的“平土”思想仅仅是封建社会出现的一种异端,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但应看到,李觏在《平土书》中所欲解决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土地问题。
他指出农民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耕不免饥,蚕不得衣”。不耕不蚕专门剥削人的人倒是不劳而获,“其利自至”,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现象极其严重;田均以后,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谁要是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矣”。在分配上,虽然对天子和公卿大夫等愿按他们官位的高低给以较高的物质待遇,做到上下有等,尊卑有别,但是在一般社会成员之间要求均贫富的原则,则是必须坚持,不得移易的。
可见,李觏的“平土”主张是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社会理想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高流水、何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