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名实相副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4:43: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99页(493字)

儒家关于事物名称应与事物本身实际相符合的观点。

名,谓名称、概念。实,事物之实际。孔子为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正名”,想用辨正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行将被破坏的等级制度,强调礼乐要符合周礼旧名,以便名实相副。实质上是要用事实去迁就概念(名)。墨子则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的命题,认为能否“取”实,乃是否得其名的标志,实质上已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倾向。庄子也说:“名者,实之宾也”,与墨子的认识略同。此后的名实争论形成了战国的名辩思潮。荀子于《荀子·正名》篇中系统表述了他的“名实相副”的“制名”原则。

指出,“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主张“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异实者莫不异名,不可乱也”,反对“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的作法,并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些“名以指实”、“约定俗成”的具体方案。战国后期,儒家荀子及名家惠施、公孙子及墨家传人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名实主张,并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导致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初步建立。

上一篇:正身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