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6:47:0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886页(635字)
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论题。
“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战国策·赵策》)。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儿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公孙龙着《白马论》加以充分论证,使此闻名于时:“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迹府》)。为了论证此说,公孙龙提出了五个论据。一、“‘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是从“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来考察的。
二、“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这是从“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来考察的。三、分析了“白马”与“马”两概念的差异:“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
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四、“白马”与“马”两概念在外延方面的差异:“以有白马谓有马;谓有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五、从马的颜色讲,“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以所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取者,非有去取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将“白马”与“马”两概念加以区分,对概念的类与类的关系作了分析,使其“白马非马”论的论辩推动了先秦名学的发展。对“白马非马”论,历来评说不一。一说此论完全是一个反逻辑的诡辩。一说此论基本上是一个只限于承认个别异于一般的命题。一说此论构成公孙龙语言哲学的主体(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