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孔子教育思想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7:22:4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969页(1633字)

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举贤”政治。孔子基于其“举贤”的政治思想及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治国安邦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和“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扩大了教育对象,为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会。

这是对西周时期,“学术官守”及“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教人的根本目的是修身从政。

他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士、君子,即具有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修养和从政能力的人。

孔子“以、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特点。他把德育放在首位。

纵观《论语》一书,孔子更为重视的是“仁”与“礼”的学习。“仁”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孝悌”、“忠恕”、“爱人”以及诸如“温、良、恭、俭、让”等伦理道德规范。它是道德的总称,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论语·卫灵公》)。“礼”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是用以别贵贱,辨是非,决嫌疑的行为准则。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论语·曰》)。

他要求弟子们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初步揭示了德育的普遍规律。

他首先强调“知德”。

他说:“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其次要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情感和信念。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否则,“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再次要把道德情感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他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能只凭他说的怎么样,要看他做的怎么样。

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又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他还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有赖于道德意志。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他要求弟子们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淄”(《论语·阳货》)。要经得起艰苦的磨炼与捶打。

在品德修养方面,孔子强调“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提倡“内省”。他要求弟子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他说:“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认为人生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如果“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在教学方面,孔子强调:启发诱导。他非常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因材施教。他在教学中经常了解弟子们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施教。

《论语》中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虚心笃实。

他要求弟子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坚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学问结合。他要求弟子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论语·为政》)。学思结合。

他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言行一致。

他要求弟子们要学行一致,学以致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关于教师问题,孔子要求做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主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奠基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篇:古代无神论 下一篇:孟子教育思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