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

书籍: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8 02:50:2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第182页(1042字)

组织生产和劳动的基本技术-经济原则之一。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缩短生产时间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所以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实现连续性,应当这样组织生产:消除时间间歇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技术设备连续工作,缩短制造产品或完成规定工作量的期限,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以此来保证区域内各个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一致(生产过程的同步性,是这种协调一致的最高形式)。

组织调度服务、普遍采用机器-拖拉机和畜牧业综合体设备的工程-技术服务的先进方法,有助于建立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在加工工业中,遵守连续性原则,大大有助于对固定工作地点服务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规定细则),消除生产周期中的薄弱环节,从间断发挥作用的设备过渡到连续发挥作用的设备等。生产的连续性,能够提高工业设备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的轮班工作系数。

随着轮班工作系数的提高,按每一卢布固定生产基金计算的折旧提成、技术服务和修理费用将大致稳定,而产品产量(完成的工体量)的增加,又促使成本的降低。因此,制定工艺设备、机器-拖拉机、运输工具一周的连续工作计划和在生产上必要的情况下提高其轮班系数,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生产过程中工作岗位连续性的水平(Кн),按下式计算:

式中,

Тп——停工(等待)时间;

Тр——工作持续时间。

作为单个工作岗位和成组工作岗位总和的结构部门,其连续性系数(Кнп)可以用下列比率表示:

式中:……——具体工作岗位生产连续性系数;

М——工作岗位数目。

连续性系数的两个极限是:о<Кн≤1。

的比值中能够判断出由于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以及组织技术原因等所造成的工作时间损失。

1和Кн之差,表明通过消除由于组织-技术原因造成的停工现象而获得的提高连续性系数的现有潜力。Кн愈接近于1,该工作岗位或具体结构部门的生产组织水平就愈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