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苏联农业经济学词典》第272页(897字)
人的劳动能力。
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财富中运用体力、智力、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总和。
个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每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强弱。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集体每个成员的体力和智力水平愈高,小组、生产队和整个企业的生产率就愈高,因而社会生产效率也愈高。
劳动力对生产效率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条件是必须很好组织工作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工业和农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对工作者的普通教育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劳动在科学-技术进步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内容和劳动技能的进一步变化:熟练和高度熟练工作者人数和比重不断增加,以及劳动技能本身内容的变化。
向专业生产队和小组(蔬菜、园艺和葡萄生产队、组等)配备工作人员时,尤其应着重考虑其技术水平。在向劳动集体配备工作人员时,应考虑他对所规定工作范围的熟悉程度、完成工作的技能的高低、能否提前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本专业的工龄长短等。
在其它条件相同,普通教育和职业水平也相同的情况下,熟悉农田特点和作物与品种构成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则更为有效。
划清劳动分工与协作的确切界限,正确调配工作人员,也是很重要的。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者同时并进地发挥职能,保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为了确定每个工作者在每班时间内的工作量,在很多情况下都要进行工时测定。
正确分配工作人员还要求,工作者的熟练程度应同交给他的工种相适应:对所从事的工种具有足够经验而且比较熟练的工作者,应分配他去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
为了合理利用劳动力,必须提高干部的工作技能(通过不脱产学习和其它形式),消除粗放性利用工时的损失,完善工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