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8: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9页(972字)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采纳,从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一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的思想体系。

这个神学思想体系不仅在汉代而且在后代都有重大深远的影响。着作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董仲舒的文艺思想继承了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但其中贯彻了他的神学思想。他重视文艺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尊崇六艺,文艺在他政治思想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君定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着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事非,故长于治人。

”(《春秋繁露·玉杯》)宣扬“诗”、“乐”等文艺是为礼教、“德治”服务的工具,要发挥文艺的特长对人民进行“教化”,以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董仲舒也宣扬“中和”之美,即宣扬儒家的“仁之美”,宣扬“美”必须符合于“礼”,“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故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由此,他极力主张“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在文质关系上,他虽然提出“质文两备”,但其实是重质轻文,如说:“先质而后文”,“礼之所重者在其志,……志为质,物为文。

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

质文两备,然后成其礼;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谈礼乐,都以夏、商、周三代为依据,表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而而且他的“礼乐”是“天人感应”的产物,是“受命于天”的王者用以“明天命”、“见天功”的,充满了神秘色彩。

上一篇:韩非 下一篇:司马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