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8: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7页(1147字)

【生卒】:187—226

【介绍】: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曹操次子,操死,袭位为魏王,后代汉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在位,实行九品官人法,确立豪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三国志·魏志·文帝传》说:“初,帝好文学,以着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曹丕歌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魏文帝集》二卷。

《全三国文》收其文入卷四至卷八。《三国志·魏志》卷二有传。

曹丕是着名的文学家,也是着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是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批评着作。曹丕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和政治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典论·论文》下引简称《论文》)把文章当作经邦治国的工具,提高文学的独立地位,鼓励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曹丕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了文学创作的不同风格。气,指作家的才智、气质。他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清”,即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即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据此,曹丕对许多作家作了中肯的评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论文》)《与吴质书》又说:“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关于文学批评,曹丕反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反对“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倾向。他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不同,文章的体制多样,作家必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其作品的风格必然多种多样,如果“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就不能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作家作品。

他要求从不同作家的个性及艺术特点为出发点,“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评价。曹丕还第一次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的观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论文》)本同,指一切文章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这个根本点上是相同的;末异,指各体形式的文章又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点。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体裁、形式特点的研究很有影响。

曹丕继承先秦以来的进步的文学观,如关于文学的社会功用的观点,关于文学批评中反对贵古贱今的观点等,并且作了重大发展。他的文气说,他的反对“文人相轻”的批评方法,他的“本同而末异”的理论,都具有创见,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影响深远。

上一篇:郑玄 下一篇:左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