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范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9: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9页(700字)

【生卒】:?—249

【介绍】:

字元则,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

汉建安末,入丞相府。明帝时曾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职。魏正始中(240-249)为大司农。时曹爽辅政,范为之出谋划策,号称“智囊”。

后为司懿所杀。着有《世要论》十二卷,或称《桓范新书》、《桓公世论》,原书已佚。《群书治要》载有十四篇,严可均《全三国文》辑为一卷。《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集二卷,已佚。今存《兖州刺史谢表》、《荐管宁表》、《陈兵事》、《与管宁书》等文,载《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书。

桓范身世见《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爽传》及注引《魏略》、干宝《晋书》、《魏氏春秋》。

《世要论》主要论修身治国之道,其中一些篇章如《赞象篇》、《铭谦篇》、《序作篇》等反映了他对文学的意见。桓范的文学观念较宽泛,包括学术着作在内。

桓范认为“着作书论”应该阐发治国理政的道理,论述圣人经书的思想指归:“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义,尽极情类,记是贬非,以为法式,当时可行,后世可修。”(《赞象篇》)桓范主张着述应当有益修身治国,使“览之者有益,闻之者有觉”,反对“虚而为盈,亡而为有”(《赞象篇》)。他批评当时文坛徒饰华辞,轻视内容的写作风气:“世俗之人,不解作体,而务泛溢之言,不存有益之义,非也。”他要求“作不尚其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桓范继曹丕之后,更详细地论述了各种文体的渊源、特点及方法。桓范的文学理论对后世也有影响,如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就明显地受到了桓范的启发。

上一篇:左思 下一篇:曹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