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9: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8页(818字)

【生卒】:192—232

【介绍】: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

曹丕为帘,封植为陈王,卒谥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品》誉为“建安之杰”。

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包括残篇)。后人辑有《曹子建集》。《三国志》有《陈思王传》。曹植的诗,古体和乐府都很有成就。

如《送应氏》,真实地反映了大乱时代洛阳残破的社会面貌。又《吁嗟篇》、《怨歌行》、《赠白王彪》等诗,表现了作者沉痛的感情,飘零的身世,暴露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黑暗,显示出作者对于压迫者的愤恨和要求解放的感情。

当然曹植也有许多作品是应酬赠答的产物,积极意义不大。

也有一些歌颂黄老,反映他虚无消极思想的作品。曹植的诗歌语言精炼,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植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对文学艺术的看法,散见子他的一些书信、文章中,其中《与杨德祖书》是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批评文章。

他认为写作不能没有缺点毛病,作者应该听取别人意见,及时修改提高。曹植认识到文学批评对创作的重要性:“世人着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曹植认为批评者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曹植对文学艺术的美感教育作用、认识作用也给予充分肯定:“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是知存乎鉴者如何也。”(《画说》见《曹集铨评》卷九)曹植推重民间文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与杨德祖书》)曹植关于文学的见解,虽然远不如他的创作成就高,但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有其一定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