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0: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0页(969字)

【生卒】:661—721

【介绍】: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唐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二十岁中进士,曾任左史、凤阁舍人、崇文馆学士等职。长期兼修国史,最后贬安州都督府别驾而卒。《旧唐书》卷一〇一、《新唐书》卷一三二有传。

刘知几着有《史通》。思想上他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对六经之书,孔丘之言,敢于怀疑和批判;对所谓五行灾异,祥瑞符命,鬼神迷信,都痛加驳斥,表现了朴素的无神论思想和可贵的反传统精神,继承了王充、范缜等人的思想传统。在着史方面,他推崇司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认为良史应“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史家应具“才、学、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此外,他对史书的内容、人物、体例、史料、叙事、语言等都有精辟见解,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史通·载文》),刘知几虽为史论家,但其所论,多与文相通。

他认为好文章,内容上应“书功过,记善恶”,“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形式上,应“文而不丽,质而不野”(《史通·叙事》),做到文质并重。刘知几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他对一味追求词采的“虚加练饰,轻事雕采”(《叙事》)的弊病,对追求词句骈俪化而出现的“编字不只,捶句皆双”(《叙事》)的不良倾向,对不顾精神实质的“貌同心异”的模拟,以及语言上的“怯书今语,勇效昔言”(《叙事》)的错误作法,都做了义正词严的深刻批评。

关于叙事,他提出“尚简”的主张,要求做到“文约而事丰”(《叙事》)。他指出要做到这点,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讲求叙事方法,即“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有直纪其言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

一是精炼字句,即“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均见《叙事》)。他认为把二者结合起来,即可达到叙事简要,字句精炼的目的。

他还提出“用晦”之说,即写作应达到“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叙事》)的境界。这不仅要“省字约文”,而且要作者能从纷繁现象中抓住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和表现。

这样才“文如阔略,语实详赡”,可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覩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叙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