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2:0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1页(871字)

【生卒】:772—841

【介绍】:

字习之,陇西(今甘肃武威一带)人。

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为韩愈侄婿。《旧唐书》卷一一〇有传。

李翱继韩愈之后宣传儒家道统,并积极参加反佛斗争,深受韩愈称赞。

他进一步发展了韩愈的唯心主义儒学思想,认为人之性、情,皆为先验存在,“弗思弗虑”(《复性书》中),才可以复“性”之善,“与天地参”(同上)。这一主张,影响了宋代理学。

韩愈论文,在形式上具有矜奇和尚易两方面,李翱则主要接受了尚易的一面。他论文的代表作为《答朱载言书》。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李翱继续倡导“文以载道”思想。

他说自己学古文是因爱古道:“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文章的义、理、文三者并重。

他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答朱载言书》)同时,又认为三者之中,义理是根本,文辞为其表现;他所谓义理,实即儒道。他还特别强调“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比韩愈的“师其意而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之说又有发展。他在《答朱载言书》中,详论“创意之大归”,在义深意运,各不相袭。读《春秋》如未尝有《》,读屈赋、庄文,如未尝有《六经》。他认为上述着作的不朽,首先在于各有其意,又各有“津润怪丽”之词。

他论“造言”时,批判了当时的六种说法,指出“尚异”、“好理”、“溺于时”、“病于时”、“爱难”“爱深”,都是“情有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的偏见。他强调造言必求辞工,而真的辞工,则贵独创。

他认为古人用过的词就不能再用,“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答朱载言书》)他主张语言创新的精神可取但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古人用过的词就不能再用,实际并不可能。

他主张语言创新,却反对崇奇尚险,而主张语言平易,要求学习司迁、班固那种“叙述高简之工”(《答皇甫湜书》)的文风,继续推动韩愈之后散文艺术形式方面的改革,直接影响了宋代古文运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