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2:1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3页(986字)

【生卒】:772—842

【介绍】: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诞生于苏州。

他出身官僚家庭,曾祖刘凯做过博州刺史,祖父刘锽做过洛阳主簿,父亲刘绪,为天宝末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刘禹锡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考取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派,刘禹锡擢升为屯田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又贬为朗州司

此后贬官在外达二十三年之久。文宗太和元年(827)重回长安,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会昌二年(847)七月病逝,赠户部尚书,年七十一岁。有《刘梦得文集》,原四十卷,宋初存三十卷,后人辑佚文为外集十卷。近代刘氏嘉业堂刻本,名为《刘宾客文集》。

《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六八有传。

刘禹锡为人正直,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要求限制豪强,维护国家统一。他的政治讽刺诗刚健爽朗,辛辣有力。

他的近体诗韵调优美,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传为千古名句。

刘禹锡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柳宗元是一致的,他的文学观点也与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一致。他为柳宗元编文集并作序,高度评价柳宗元的文学地位说:“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记》)他强调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的关系,认为政治的盛衰、国家的治乱决定着文章的高下。

他重视文气的作用,主张“气为干,文为支”,气在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文学创作与鉴赏批评都受到作者与批评者的社会地位、经历的影响,他指出,象司马迁那洋遭罹世故的人,更能理解韩非着作的“激切”、“善言人情”,而“独深悲之”,“益感其言之至”(《上杜司徒书》)。这是从鉴赏的角度,对司马迁“发愤着书”说的发挥。

刘禹锡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与独特的体会。他指出诗歌创作需要有两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是“工”,就是善于艺术构思与运用语言,“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二是“达”,就是掌握诗歌体制格调的变化,运用比兴方法。把这两者结合,诗道就完备了。

在唐代对诗歌创作的诸因素说得如此明确,甚为可贵。刘禹锡接近下层人民,注意向民间艺术吸取养料,他依屈原作《九歌》之例,自作《竹枝词》九篇,并作序盛赞民间歌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