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3:2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3页(1106字)

【生卒】:837—908

【介绍】:

字圣表,河东虞乡(今山西运城)人。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曾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昭宗在华州,召为兵部侍郎,以足疾自乞听还。图因政治日乱,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作亭榭素室,为文以伸志。

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闻哀帝卒,绝食而死。《新唐书》卷一九四有传。

着作有《司空圣表文集》、《司空圣表集》,《全唐诗》辑其诗为三卷。其论诗作品为《二十四诗品》,在文学批评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

其他论诗的着作有《与王驾评诗书》、《与李生论诗书》等。

司空图基本上是儒家思想,欲以儒家治世之道补救时弊。他在《将儒》篇中说,“儒以将道,肥其内也;武以将威,肃其外也。未有内自瘠而外能劝者焉。

……嗟夫,道之不可振也久矣。”他所说的“道”即“圣道”、“王道”,亦即孔孟之道的“三纲五常。”所以,他的美学思想也未脱离“诗贯六义”的传统。司空图和佛教徒也有不少来往,但他尊崇的是“佛首而儒其业者”(《送草书僧归越》)。

他和道家也有关系。他主张情与道合,心与道契,但他并不想成仙,自称“狂才应不是仙才”(《编阁有感》)。

他受佛、道的消极出世思想的影响,但也继承了老庄的朴素的辩证法。他正是用这种思想去总结唐代诗歌繁荣的艺术经验的。

在诗歌理论上,司空图继承和发扬了中唐皎然的“文外之旨”和李德裕的“文外之意”的观点,提出了诗的“韵味”问题。他认为,诗歌要有“韵外之致”,要有“味外之旨”。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诗贯六艺,则讽谕、抑杨、渟蓄、温雅,皆在其中矣。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工于此,矧其下者耶!”这就是说,诗歌要有韵味,要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思与境谐”的艺术诣极。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从艺术的特征上进行了探索,接触到了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味外之旨”的诗论,有很大的缺陷。他特别推崇王、孟、韦、柳的“澄淡精致”的风格,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所标举的诗句,大都是一些对孤寂世外,悠闲自适生活的描写,忽视重要的社会现实。

他对白居易的讽谕诗加以抨击,说它为“都市豪沽”,庸俗粗鄙。这些都表现了他文学思想的消极倾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