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3:5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68页(714字)

【生卒】:989—1052

【介绍】:

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丧父,母改嫁,后依隐士戚同文求学。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对西北地区的守边和安定作出了贡献。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是“庆历新政”的倡导者,主张时政改革,因遭反对未能实现。次年,罢政后又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

后于赴颖川途中病死在徐州,谥“文正”。着作有《范文正公集》。

《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在文学上,范仲淹主要以文知名,尤以政论文着称。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是传世名篇,它描绘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之后,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他的词写得不多。

词仅传世五首,但风格清新明健,《渔家傲》等写塞上风光的词,意境辽远深沉,气象壮阔宏伟,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意境。

在文学批评方面,范氏虽无专着,但为了配合他的政治革新,在诗文写作上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主张。他很重视文章与社会风尚的关系,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固而要求“复古道”,以改革时文之弊(《奏上时务书》)。极力反对“文章柔靡”、“词多纤秽”的恶劣文风,提倡写作“不专辞藻,必明理道”(《答手诏条陈十事》)。

他认为“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上时相议制举书》),虽不脱儒家窠臼,但其目的仍在为政治改革服务,对于抵制西昆派的形式主义文风,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