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4:1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71页(1196字)

【生卒】:1007—1072

【介绍】: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授西京留守推官,后任馆阁校勘转右正言。与宋祁等人共修《新唐书》,又自着《新五代史》。

嘉祐六年(1061)由枢密副使转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兵两部尚书。

熙宁四年(1071)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欧阳修北宋文革新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吸取宋初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就,针对西昆派的恶劣文风,展开不屈的斗争,把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高峰,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他在《答荆南乐秀才书》中自述早年受西昆派影响,作“时文”,“皆穿蠹经纬,移此俪彼,以为俘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及第后,“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者受祸”。

嘉祐二年(1057),他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进士考试,不顾时人反对,力排奇涩险怪之文,振兴一代文风。《宋史》把他与韩愈并列,“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欧阳修诗、词、散文、史传都有很高成就,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诗文理论具有广泛影响。

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阐明自己的古文理论,重道而不废文,认为“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而一般人却常以“文士”自居,忽略“道”,甚至“弃百事不关于心”,走上脱离现实的道路。欧阳修把“道”与“百事”联系起来,强调了文学和现实的联系,更具有进步意义。

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提出“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要求作者身体力行,关心百事,真实地反映现实。

在诗歌理论方面,欧阳修继承韩愈的理论,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由于作者遭遇的不幸,与现实发生矛盾,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积郁和不平,作品内容充实,艺术感人。欧阳修着《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体裁,以简便灵活的形式随笔漫谈的批评方法,论述诗人,品评作品,表述见解,对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六一诗话》强调自然平淡,称许梅臣“意新语工”之说,对宋代诗风的形成具有广泛影响。

欧阳修对史传文学的写作,要求“事信言文”(《代人上王枢密求先人集序》)“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主张真实的内容和相应的辞采相结合,要求文字简约而内容充实,对史传文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