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5: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78页(953字)

【生卒】:1021—1086

【介绍】: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提点江东刑狱,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余言,系统地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

后曾两次为相,积极推行新法,对内抑制兼并,对外反对投降,力图变法致强,改变当时的积贫积弱局面。为配合推行新法,他主持并亲自参与编写《三经新义》,将《》、《书》、《周礼》重新诠释,发布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王安石的新法触犯了大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和攻击,元丰八年(1085)光为相,尽行废除,他忧愤成疾,含恨而死。

着有《临川集》一百卷。

《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着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诗、文都和变法革新密切攸关,尤其议论文,更直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宋史·本传》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晚年罢相虽多有闲适遣兴之作,但艺术上更趋成熟。

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和欧阳修一样,坚决反对西昆体文风。他在《张刑部诗序》中指出:“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

他的《上人书》强调文学和政治的联系,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把“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汉仅理解为重视文辞,是违背圣人作文之本意。因此,他一方面肯定韩愈柳宗元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又反对他们“徒语人以其辞”,过多地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他作《韩子》一诗,批评韩愈“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他提出“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的主张,要求写作有明确的目的,应对社会现实发生积极作用。

他提出“以适用为本”,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比作器物和器物外形的图饰,前者为主,后者亦不可废,只是“勿先之其可也”。这种看法符合应用文的实际,但对文学作品来说有一定的片面性。

忽视艺术形式,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思想内容既得不到充分表现,社会效果也将大为削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