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5:2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81页(844字)

【生卒】:1039—1112

【介绍】:

北宋文学家,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仁宗嘉祐元年(1056)与父兄同时离蜀入京,次年与兄同举进士。其政治态度与苏轼基本相同,较为保守,反对王安石新法。因之,在神宗、哲宗、徽宗三代,随新法的行与止,苏辙的官职也屡有变迁,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最后回颖川居住,自号颖滨遗老,撰《颖滨遗老传》万余言,以自述生平经历。

着有《栾城集》等。《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在文学方面,文成就远不如其兄苏轼。文章以议论文为主,因重视“养气”说,故写得文势汪洋,笔力也较雄健,说理条贯清晰,但文采稍逊。

其诗多步其兄后尘,应酬唱和之作较多,少有特色。后期居颖川农村,接近了农民和农村生活,写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作,如《秋稼》、《游西湖》及《南斋竹》诸篇。

苏辙论文,注重“养气”说,其《上枢密韩太尉书》云:“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认为司迁文“颇有奇气”,“子瞻诸文皆有奇气”(《双溪集》附苏籀记苏辙语)。此所谓“气”,指作家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章,就是文章的气势。

“养气”说始于孟子,但并未用之文学,曹丕虽以气论文,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却不主张养气。刘勰虽然也提到“养气”,但也不是为了作文,而是“惧为文之伤命,叹用思之困神”,以之养息。

真正明确提出“养气”以为文的,就是苏辙。他提倡“养气”说,不同于以前诸说之处,除了把它用于作文之外,“养气”的方法亦有异,前人(包括善养胸中浩然之气的韩愈)多从主观静养上下功夫,而苏辙则比较注重从客观的阅历上去增长,其谓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