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5: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80页(1248字)

【生卒】:1037—1101

【介绍】: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洵二弟苏辙都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家占了三位,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六年(1061)应制举,入三等。授大理评事,后转大理寺丞、殿中丞。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站在保守势力一边,元丰二年(1079)被弹劾以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付使。在新、旧党争中他的仕途屡有升沉,晚年曾先后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遇赦后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五十卷。《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四大家”。

他的文学主张散见在他的部分诗、文、书、序、札记之中,在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广泛影响。

苏轼强调作者要有深厚积累,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

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他要求文章要“有为而作”,联系现实,“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诗集序》)。《答俞括书》称赞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文说》提出的“随物赋形”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根据所表现的对象,真实生动地描写外物。

他还发挥“辞达”的见解,认为“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辞达”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他还强调“神似”,反对“形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即此诗,是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苏轼的风格是“天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其意中所欲出。”(沈德潜《说诗晬语》)但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却极力推崇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风格,即使对李白杜甫也稍嫌不足。在《评韩柳诗》一文中说:“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即外在的质朴平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这种风格概括了陶潜、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诗人的创作特点,也正是唐末司空图所总结和提倡的诗风。因此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的主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