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7:4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01页(993字)

【生卒】:1178—1235

【介绍】:

字景元,后更字景希,世称西山先生,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谥号文忠,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宋史》卷四三七有传。

真德秀是南宋道学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学出朱熹门人詹体仁,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曾与刘克庄编选过《文章正宗》,该书《纲目》和另外的《跋彭忠肃文集》两文,反映出他和南宋道学家的文论观点。他继承、发展了北宋以来和南宋朱熹、张栻的道学文论,把文学创作当成宣传理学的号简。

程颐说过“作文害道”,文人是“玩物丧志”;朱熹说写文章是“弃本逐末”,都主张只讲“义理”反对“为文”。张栻虽不一般地反对作,但只许做讲义理的“学者之诗”,不许做有文艺性的“诗人之诗”,说“诗人之诗”“不禁咀嚼”,“学者之诗”“却有无限滋味”,这实际上也还是反对诗歌的艺术性。

真德秀则要求诗文“发挥义理,有补世教”,继续把诗当成宣讲理学的工具。

真德秀的观点抹煞了文学的艺术生命。他在《纲目》里说:“夫士志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

”用“文学”去“穷理”,只能是“鸣道之文”,也就不成其为文学了。从这点出发,他推重穷理致用的“鸣道之文”,反对有艺术性的“文人之文”。他选《文章正宗》,要求必须“体本乎古”,“指近乎经”,否则,“辞虽工亦不录”;而对昭明《文选》、姚铉《唐文粹》之类“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兼顾到艺术性的选本,也斥为不得“源流之正”,说它“心不正,脉理皆邪。读之恐染乱神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真德秀语)。

真德秀狭隘、片面的主张,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元人金履祥编《濂洛风雅》和清人蔡世远编《古文雅正》都是《文章正宗》的继承。

但更多的是非议和批判。和他一起编选《文章正宗》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凡予所取,而西山去之者大半”,连武帝的《秋风辞》都不选收,“其严如此”。

清儒顾炎武《日知录》说:真德秀的主张“毋乃太甚,岂非执理之过乎?”正因为真德秀执理过甚,他的理论才不能通行。《四库提要》曾确当指出:真德秀的做法是“不近人情之事,终不能强行于天下”,天下人才“未有尊而用之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