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8:1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08页(1183字)

【生卒】:1236—1283

【介绍】: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川庐陵(今属江西)人。青年时代就关心国事,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

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深得宋理宗和考官王应麟的赏识。

他力主抗战、收复失地。

曾于赣州组织武装,入卫临安以拒元兵东下。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受命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

后于镇江逃脱,自通州南下至福建。次年进兵江西,收复失地多处。其后兵败退入广东。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拒不投降,写下了着名的《过零丁洋》,表现了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后被送至大都(今北京)。

他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以达其志。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元月)初九日被害于燕京柴市。着作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传世。《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他的诗作,思想内容深刻,充满了反抗侵略、坚持正义的崇高精神。艺术风格雄放,气势豪迈,激昂慷慨,不屑于雕章琢句,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文天祥论诗,注重“性情”,认为“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性情未发,诗为无声;性情既发,诗为有声。

”(《罗主簿一鹗诗序》),诗以道性情并非文天祥之创见,但他有别于前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强调“性情”必须是由自己的生活经历、遭遇和社会实际感发出来的,绝非无关痛痒的闲情逸兴。他在谈杜诗时写道:“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以其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

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集杜诗自序》)又说:“凡十数年间,可惊可愕可悲可愤可痛可闷之事,友人备尝,无所不至,其惨戚戚慨之气,结而不信,皆于诗乎发之,盖至是动乎情性,自不能不诗。”(《东海集序》)。

他论杜诗论友人诗如是,论自家之诗亦未始不然,所谓“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把个人的遭遇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危急存亡联系在一起,“以一室容一身,以一心容万象,所为容如此,比诗人之所以为诗也。”(《孙容庵甲稿序》),这样,他所要“道”的性情,其内容就深刻得多了。

结合自身的遭遇和体会,他深为赞赏“诗穷而后工”说,其《跋刘玉窗诗文》云:“予尝造玉窗之庐,环堵萧然,青山满目,真诗人之资也。唐人之于诗,或谓穷故工。本朝诸家诗,多出于贵人。往往文章衍裕,出其余为诗,而气势自别。”由此亦可见,其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者,不单是说做人应当如此,写诗也应该是这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