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8:4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10页(906字)

【生卒】:1277—1365

【介绍】:

字挺斋,江西高安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裔

虞集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他“工乐府,善音律”。琐非复初也在该书序中说他“所作乐府、回文、集句、连环、简梅、雪花诸体”,“不惟江南,实当时之独步。

”他的散曲在《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选录有小令三十一首,套曲三篇。《太和正音谱》中评他的作品风格说:“周德清之词如玉笛横秋。”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音律理论的专着。它开拓了音韵学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明代朱权、何元朗、沈璟一派尤有开先河之作用。

周德清以北杂剧着名作家作品为对象,按照北方现实的口语,总结他们的发声音韵规律,约泰定元年(1324)编撰成《中原音韵》一书。此书以河北、河南地区的语言现象为根据,把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

比如“东”、“冬”二字,过去韵中分属两个韵部,到元代已变为一个音,但文人写诗怕被别人讥笑,仍不敢用在一个韵里。周德清打破了这种陋习,从语言实际出发,把它们归为一个韵部。

周德清又根据元时北方语音中已无入声的情况,把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并且将平声区别出阴平、阳平两类。这就奠定了近代普通话语音的基础。

《中原音韵》的问世,为作家们写作散曲和杂剧解决了大难题。因为许多文人,特别是南方人,原只懂得作诗填词时所用的、由隋唐传下来的古韵,写诗还可以,写曲则要求唱出来别人立刻能听懂,因此只能用口语音韵。有了《中原音韵》一书做依据,实际上为散曲杂剧的创作廓清了语音方面的障碍,开创了戏曲语音以口语为主的道路,对戏曲的发展贡献是很大的。明代的徐复祚在《曲论》中说:“诗有诗韵,曲有曲韵。……曲韵则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元人无不宗之。”凌濛初在《谭曲杂剳》中也称赞它“明白可依”。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把“知韵”放在首位。他在《作词十法》一节中虽也说“未造其语,先立其意”。但他强调的仍然是合律。合律与否成了他褒贬作家作品的依据,这就使他不可能全面评价元曲诸大家的成就。

这对后世的戏剧批评,也产生消极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