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0:5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28页(600字)

【生卒】:1514—1570

【介绍】:

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史。着有《沧溟集》。《明史》卷二八七有传。

李攀与王世贞为后七子之首领,与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并列为当日文坛的四大偶象。

但其成就与影响远不如王世贞。攀龙论文于明代文人独推李梦阳,其文艺主张正是承袭李梦阳的衣钵。

如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必盛唐,非是弗道”,攀龙也宣扬“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李梦阳鄙薄宋元,攀龙也亦步亦趋,他编选的《古今诗删》,就不录宋元诗。李梦阳论文,主张严守古人成法,尺尺寸寸模拟,攀龙亦认为文章之法已尽备于古人之作,自己要创新立异是无能为力的。他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功》、司,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吾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即认为古代《尚书》等着作,法度森然,词藻工丽,只要用心摹拟,就可成大作家。他主张机械拟古,其创作也身体力行,其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他的乐府诗初看“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王世贞《艺苑卮言》)。

这种片面强调古法、古调,专事模拟,缺乏发展创新的主张,是一种倒退的文艺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