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1: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31页(770字)

【生卒】:1541—1620

【介绍】:

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人。

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官翰林修撰,后谪福宁州同知。他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贯通。

善为古文,与李贽友善。

有《澹园集》四十九卷,《续集》三十五卷。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焦竑论文与公安派相近,尚变易而不主故常,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曾进行抨击。

他在《与友人论文》中指出:“近世不求其先于文者而独词之知,乃曰以古之词,属今之事,此为古文云尔。韩子不云乎:‘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夫古以为贼,今以为程,故学者类取残膏剩馥以相鳞次,天吴紫凤,颠倒短褐,而以炫盲者之观不可见也。苏子曰:‘锦绮縠,服之美者也,然尺寸而割之,错杂而纽之,则绨缯之不若。

’今之敝何以异此。此一二陋者为之,不足怪也;乃悉群盲以趋之,谬种流传。

”批评拟古主义颠倒黑白,是“谬种流传”。他认为对古文词,应“不以相袭为美”,“《书》不借采于《易》,《书》非假涂于《春秋》也。”善法古者不应机械模拟,而要化实为虚,化死为活,化臭腐为神奇,即要“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就是不要拘泥于古法,而要独创。他论文继承传统的文质相符的思想,强调创作中实的重要性,他把“性命”、“事功”比做文之“实”,“词”与“法”比做文之“华”,认为“华”不离“实”,主张“华实相付”。

他重视作者的身心的真实体验,强调“身之所履”的重要性,认为“心之所契,身之所履,无丝粟之疑”。他继承苏轼的“词达”说,主张“心知之,口能传之,而手又能应之,夫是谓之词达”。

“其为言也,如倒囊出物,借书于手,而天下之至文在焉。”焦竑在反对复古派的斗争中还曾提出过“性灵”说,认为“非它,人之性灵之所寄也。”对后来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