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1: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35页(893字)

【生卒】:1553—1610

【介绍】:

字伯英、聃和,号宁庵,又号词隐生,江苏吴江人。

他出身于仕宦家庭,二十二岁中进士,历任兵部、礼部、吏部的主事、员外郎,升光禄寺丞,故时人称之为“沈吏部”、“沈光禄”。因上疏得罪权贵辞官回乡,家居二十年,致力于戏曲创作和声律的研究。

沈璟着传奇十七种,总称《属玉堂传奇》,今存七种,另有文、散曲,改编戏曲及理论着述等多种,多不传。有些反映在同时代人的着作里,如王骥德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第六卷收有《词隐先生手札二通》;吕天成《曲品》增订本后,附有沈璟的《寄郁兰生双调词》和《致郁兰生书》等;理论着作现存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二十一卷,系增修蒋孝旧辑《南九宫十三调谱》而成,对南曲声律影响很大。

沈璟以其理论和创作实践,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吴江派”,与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并成为明代戏剧史上的两大流派。沈璟的理论主张,主要是“本色论”和“声律论”,他主张“僻好本色”,运用民间俚语,反对雕琢词藻,力图纠正明代传奇创作中的典雅、骈丽的倾向。

但因其把本色局限于文字方面,“而以鄙俚可笑为不施脂粉,以生梗雉率为出之天然,较之套词、故实一派,反觉雅俗悬殊。”(凌蒙初《谭曲杂札》中语)声律方面,沈璟主张重格律,守法度,强调曲文的音乐性。

他在《博笑记》所附《词隐先生论曲》的〔二郎神〕套曲中说:“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他把声律技巧强调到绝对的地位,必然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他甚至说:“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这就把文艺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完全倒置,遭到“临川派”理论家们的强烈反对。甚至“吴江派”中的王骥德也承认:“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沈璟这种片面强调形式的主张,在实践上往往限制了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但同时也应看到,正由于历史上有沈璟等人对声律的严格要求,才使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完美地流传下来,在强调内容表达的同时,抵制了粗制滥造的偏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