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4: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52页(1096字)

【生卒】:1648—1718

【介绍】:

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为孔丘的六十四代孙。他早年避乱石门山中,搜集南明王朝兴亡的材料。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康熙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被召到御前讲经,得到皇帝的褒奖,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

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的《桃花扇》传奇完成,上演后影响很大,引起康熙及其左右的不满。

不出半年,孔尚任就因一件疑案,罢职回家。除《桃花扇》外,他还和顾采合写了《小忽雷》传奇。

文集多种,近人辑为《孔尚任诗文集》行世。

《桃花扇》初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剧前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其中记述了孔尚任对戏曲创作的见解。《桃花扇》兰雪堂本正文上有许多眉批评语,对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均有钩沉发挥之意,对阅读者起到“渔郎指引”的作用。据《荀学斋日记》说,这些评语就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因此也代表了他的艺术观点。

关于戏曲的作用,他强调要能“警世易俗”。他集一生心血,三易稿而成的《桃花扇》,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南明王朝兴亡时期所反映出的忠奸大义,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演出时,于“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炧酒阑,唏嘘而散。”正是达到了他预想的目的。

在选取题材方面,孔尚任提出了“事不奇则不传”的准则,强调“制曲必有旨趣”。他认为“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但这所谓“奇”,非奇怪不经之谓,那些“事之鄙焉者”、“事之细焉者”、“事之轻焉者”,甚至“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照样可以结构成“奇”事。

关于艺术创作的虚实关系,孔尚任的主张是:“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在结构上,强调要“有始有卒,气足神完”,要“睛龙爪,总不离乎珠”;情节要“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厌套也。”用词要能“化腐为新,易板为活”,“词必新警,不袭人牙后一字”。

这些主张,都是孔尚任实际经验之谈,对清代传奇家的创作有很大指导意义。孔尚任毕竟是封建文人,他认为传奇要能“赞圣道而辅王化”,而在雅俗关系上,他却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这就表现出他的理论局限性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