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7:0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75页(825字)

【生卒】:1821—1906

【介绍】:

字荫甫,号曲国。

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曾官河南学政,后被劾罢职,客居苏州,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其后又主持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是当时颇有影响的经学家。着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春在堂全书》等。《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三》有传。

俞樾于博通群经之外,能词,重视戏曲小说,承认戏曲小说的地位。

戏曲小说在清代,仍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但因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思潮冲击了传统的思想基础,戏曲小说更加发展。面对这一新的现实,封建士大夫中某些较有远见的学者,也公然承认了戏曲小说的地位。俞樾在给余治(号莲村)劝善杂剧作的序文中对戏曲的艺术价值作了理论性的阐述。他认为戏曲“最易动人耳目,最易入人之心”,“感人之深”,“移人之速”,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妙。因而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俞樾据《三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入迷道人以问竹主人藏《图耳录》钞本为蓝本改编而成)改编为《七侠五义》。他在《七侠五义序》中对《三侠五义》给予高度评价,说它笔意酣恣,抽写细微,“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

俞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经学家,他对戏曲小说的重视是有条件的。

如他对《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对比时,就贬抑前者,仰慕后者;不但赞扬后者内容之讲劝惩,且说文笔也妙。

这种评价显然不当。他还“毅然以放淫辞自任”,也是要在“戏剧之中寓劝善之意”(《余莲村劝善杂剧序》)。“放淫辞”就是以此为借口把一些进步的戏典赶出文艺舞台。所谓“劝善”,自然就在宣扬封建道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