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献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7:3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78页(767字)

【生卒】:1830—1901

【介绍】:

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同治六年(1867)举人,后屡应礼部试不中,曾官歙县、全椒、合肥知县,不数年即告归。晚年应张之洞之请,主持湖北经心书院,倾重今文经学,好谈天下治乱得失。

先学,后学词,自谓:“甲寅(1854)馆山阴村舍,始填词,旋又弃去,后乃尊信张皋文、周保绪先正之言,锐意为之。”(《谕子书一》)其词委婉含蓄,格调不高,多感伤之情,不如他在词学评论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同治,光绪间常州派的词学大家,与庄棫齐名,世称“庄谭”,在近代词坛上较有影响。着有《复堂类稿》、《复堂词话》,并辑选清人词为《箧中词》六卷、续四卷。《清史稿》卷四九一《文苑》三有传,附李慈铭传后。

他的论词主张,散见于他的文集、日记、《箧中词》及所评周济《词辨》中,后由门人徐珂辑录为《复堂词话》。论词继承常州派张惠言、周济的“比兴”、“寄托”的理论而有发展。

张、周的“比兴”、“寄托”之说主要是从写词的角度来要求的。谭献则在强调“比兴”、“寄托”的同时,认为品词也应“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复堂词录序》),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主张。要求把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等结合起来论词,使“比兴”和“寄托”所赋予的意境,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开拓,给读者以更加丰富的联想。

谭献受儒家诗教的影响,认为词人应该“折衷礼义,为专门之着述,于忧生念乱之时,寓温厚和平之教”(《明诗》),把词的作用视为“根柢乎王政,端绪乎人心”(《唐诗录序》),主张“折衷柔厚”,含蓄隽永,反对豪放派词人那种慷慨激昂的愤世之作。

分享到: